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股票股指配资
诗人沈苇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小镇。1988年秋,他搭乘绿皮火车经四天三夜远赴西部,自此在新疆生活、工作整整三十年,直至2018年重返江南。这段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特殊经历,塑造了他诗中罕见的“双乡”视角。
《水上书》
归浙之后,沈苇用四年时间行走、书写,最终完成诗集《水上书》,并于2025年夏,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。全书以浙江四大诗路——浙东唐诗之路、大运河诗路、钱塘江诗路与瓯江山水诗路为经纬,以130余首原创诗作构建起一场属于当代的“行吟”。
双乡”视角:在故乡寻找陌生
离乡三十载,归来已是“归人”与“游子”的双重身份。沈苇坦言,他对故乡已有诸多陌生。为此,他重新行走浙江大地,试图在熟悉中寻找新鲜,在传统中触发再创造。因此《水上书》不仅是行旅与吟咏的果实,也融汇了阅读、记忆与想象。有人评价,沈苇具备“游子与归人”的双重眼光。他则以“既江南,又不江南”自述其写作立场——意图写出柔美江南背后的“山魂海魄”,呈现一个超越刻板印象的、“另一个江南”。
在《致故乡》中,沈苇写道:“故乡与异乡,我者与他者/一座天平倾斜的两端/你得把它调校平衡了”。这种调校,不仅关乎情感,更是一种诗学的构建。诗人、评论家霍俊明指出,沈苇并未将江南书写局限为“返乡叙事”或地方志式的记录,而是以“丝路-诗路”的跨文化视野,开拓出新的诗歌空间与精神维度。
反风景化写作:超越“江南美学”的深描
《水上书》中,沈苇描绘了水的诸多形态:湖水、河水、江水、溪水、雨水、井水……以及依托水存在的山川、桥梁、堤坝与村落。但他并未止步于风景。
霍俊明认为,沈苇完成的是“诗人与山水的互相辨认、彼此激活”,是一种多向度的阐释与融汇。
尽管书写对象是深植于传统的“诗路”,沈苇始终保持对浅层“地方写作”的警惕。他强调,真正的诗人应秉持“反风景化”的态度,重新对地方性知识进行“祛魅”。
他所追求的,是一种“在场感”——无论咏史、怀古或写景,最终都需落回现实与人命运的交点。他努力激活古典意象,使其穿越时空,与当下对话,从而避免堕入轻飘的新古典主义陷阱。
三十年西域生活的背景,使沈苇带着一份“西部人的好奇”重返浙江。正是这种跨地域的视角,使他得以突破对江南“和风细雨”的单一想象股票股指配资,转而捕捉其内在的“山魂海魄”,书写出一片更具张力、也更复杂的江南。
富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